公元1279年,周氏先祖周瑶从浙江丽水避乱于黄冈,他带来茶籽,培育茶树,并优选山间多种野生茶树(后称土茶)栽于农地间陌,于清明前后采之晒干,药饮两用。遇瘟疫、癫狂、上火、疳积等,则煮茶服之。
因长期在自然条件下有性繁殖,发生变异,孕育出“哥乐茶”等14种原生土茶,色呈绿、黄、红、白、紫,叶分大小和厚薄,还有明前早逢春、谷雨开采不知春等品种。各种土茶虽品相各异,但内质相近,大部分的小叶原生土茶都适合制成红茶,上等“白琳工夫”就是由这种小叶原生土茶制成的。
白 毛 茶
白毛茶被优选始于17世纪中叶以后。据黄冈《周氏族谱》记载,康熙甲寅(1674)年,十五世祖周三虞出海经商,遭匪患,回乡途经太姥山,裁岩间茶枝带回,培育茶苗,栽白毛茶百橷(dōu)。他发明了茶枝压条方法,这种无性繁殖技术,保证了白毛茶基因的纯正。周三虞被黄冈周族敬为白毛茶茶祖,神位供在丰水宫,每年正月初八卜茶节,周氏族人都会来此上香祈愿新年有个好茶景。
清 代 后 期
清代后期,村人晒制的白毛茶针、旗枪(一芽一叶)颇为抢手,外地客商络绎不绝。民国年间,福鼎著名民族资本家、黄冈茶人吴观谐(小名阿郂)先生创办玉琳茶厂,把黄冈白毛茶开发经营到了顶峰。黄冈是玉琳茶厂的主要原料基地,由黄冈白毛茶制成的白茶“白毫银针”、“旗枪”、“白牡丹”、“白毛猴”、“莲心”及用黄冈土茶制成的红茶“白琳工夫”等,经港台销往世界各地。
03
建 国 初 期
建国初期,国家对黄冈白毛茶十分重视。1952年,派茶叶专家李冬水和福鼎县茶叶生产指导站赵坚夫等技术人员赴黄冈白毛茶原产地凤阳、大湾头蹲点考察。据国家茶叶专家李冬水《茶叶回忆录之三》述:“1952年福鼎县上报黄冈大湾头周汉粉(奋)的茶叶丰产优质事迹,由于周汉粉(奋)是富裕中农,没评上劳模,但它亩产特高(100多公斤),1953年农业厅派我和李友梅、沈玉春到大湾头周汉粉(奋)家总结经验。周汉粉(奋)家有700平方米的茶园,全是大白茶,树壮,高1米多,整齐丛栽,行距1米,管理精细,枝叶茂盛。我们和赵坚夫一致认为大白茶有推广价值,向农业厅汇报。”1954年省茶科所派技术员到黄冈试制红茶绿茶。1955年农业厅专文上报农业部,将福鼎确定为大白茶(白毛茶)良种繁育基地县,黄冈被评为“全国茶叶生产明星村”。
上 世 纪 五 六 十 年 代 以 后
1959到1960年磻溪公社发出“再造万亩茶园”号召令,各大队利用山坡荒地共建造了2万多亩梯层式茶园;1976年黄冈大队组织茶园改造“大会战”,在炮台岗、岭头亭、尾湾建设标准化茶园2000亩;1972年磻溪公社组织茶园建设“大会战”,在山湖岗十三坪新建标准化茶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磻溪茶叶品种最丰富,横比产量最高,产值最大,财税贡献最多。磻溪现有2万8千多亩茶园,其中标准化茶园1万8千亩,传统良种茶园1万亩。有三大良种保护基地,即黄冈白毛茶和土茶保护基地、大洋山小叶茶保护基地、南广长后茶叶基地。
05
上 世 纪 九 十 年 代
磻溪以外的乡镇,除靠近黄冈的白琳翠郊和点头柏柳有大白茶外,其余地方大都是大毫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市场经济的催动下,高贵典雅的白毛茶逐渐被个头硕大、丰产高效的大毫茶所取代。
来源:华茶号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